如何看待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个“洪水猛兽”?
去年还无人问津的无人驾驶出行,近期频频登上了热门榜单。
上海,在7月初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内的四家企业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可在浦东和临港新片区等指定路线上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北京,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对外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这一政策将为L3级及以上的自动驾驶汽车提供清晰的制度规范。
济南,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拟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的公示》,拟开放一些道路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包括中巴车自动驾驶测试及示范应用。
长沙,计划于2026年城区全面开放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单向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050公里,包括火车站、高铁站、机场“两站一场”的互通。
此外,这几天最热的当属在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现,引发了全社会对安全、就业等问题的大讨论。
“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科技感也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兴奋,期待未来能够体验到更先进的出行方式。”这当然是支持这项服务的一方。
而反对一方,观点十分鲜明:“目前相关法规尚不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的监管存在空白,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同时它们的7*24小时的工作,直接抢夺了原本靠网约车过活的人群收入。”
很明显,全国各地在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落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针对上述社会热点话题,凤凰网汽车原创报道团队与目前国内无人驾驶领域的翘楚——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从中找寻答案。
小马智行,迎来了Robotaxi发展的曙光
“在今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我们展出了基于丰田铂智4X平台的第7代自动驾驶纯电车型。”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在接受凤凰网汽车独家专访中介绍道,“这款车型是我们与丰田及广汽丰田联合研发的成果,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量产,年产能将达到千辆级别。”
据透露,第7代车型在设计和验证上实现了全面面向前装量产的标准。所有传感器配置和系统验证均在产线上完成,确保车辆在出厂时即达到量产标准。这一举措不仅大大缩短了产品上市周期,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从第5代到第6代,我们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完成了全无人上路测试,并验证了所有传感器和量产需求的趋同。”张宁继续说道,“而第7代车型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前装量产的实际下线。”
值得注意的是,第6代车型已经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投入运营,服务大众出行需求长达一、两年时间。这一产品的成功应用不仅为小马智行积累了宝贵的运营经验,也为其第7代车型的顺利推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Robotaxi车型选择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在谈及车型选择时,张宁表示,小马智行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车型,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商提供的车辆平台来灵活选择。从大型轿车到SUV再到MPV,不同的车型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对于中长期而言,MPV或大型SUV车型能够给予乘客更多的空间体验。”张宁解释道,“但从降本增效和重新定义座舱的角度来看,未来我们可能会推出专门定制的Robotaxi车型。这些车型将重新布局座舱空间,使其更加面向用户、更加友好。”
此外,张宁还透露,在万辆甚至十万辆级别的生产规模下,小马智行将与主机厂进行长期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定制化车型。这些车型将具备更好的线控和自动驾驶冗余底盘能力,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需求。
投资布局与生态构建:携手合作伙伴共赢未来
近期,小马智行作为投资方参与了如祺出行的上市进程。对于这一投资布局,张宁表示:“在整条出行的价值链上,我们分为前端、终端和后端。前端是流量平台和获客渠道,在积极自行搭建“小马智行”同名出行服务平台外,我们也依赖如祺出行这样的优秀网约车平台来更好地获客;终端是车辆车队的运营和维护,我们将与合作伙伴共建合作;而后端则是我们的Robotaxi产品和云端控制能力。”
张宁强调,小马智行之所以全链条布局出行市场,是为了搭建一个完整的“样板间”,让用户能够全方位体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出行服务。通过这种模式,小马智行不仅能够验证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性能,还能够为未来的商业化运营积累宝贵经验。
“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张宁表示,“我们相信,只有通过合作与共赢,才能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商业化落地。”
“大模型”是灵丹妙药吗?
在谈到当前备受关注的大模型技术时,张宁表示:“我们不迷信大模型。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发展的核心在于能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提供优质服务。”
他指出,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模型技术被过度标签化,仿佛只要使用大模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实际上,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工程化落地和验证。
“特斯拉在FSD12版本上的回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宁说道,“这说明在自动驾驶领域,任何技术的引入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只有确保安全、高效、舒适的用户体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认可。”
商业化落地:技术与政策并重的挑战
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问题,张宁表示:“商业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突破无人化技术难题、获得政策法规支持、具备量产能力以及拥有强大的运营能力。”
他指出,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能够在固定线路或小片区内进行试运营,但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还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政策法规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北京已经推出了自动驾驶3.0阶段政策,计划今年拓展到600平方公里,而未来还计划开放四环到六环的所有区域给自动驾驶应用。
此外,量产能力和运营能力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重要因素。小马智行正与丰田、广汽丰田等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量产计划,并建设强大的运营团队来管理数千台无人驾驶出租车。
自动驾驶出租车,到底是洪水还是猛兽?
面对自动驾驶技术对就业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张宁表示:“我们相信在未来5到10年内,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出行市场的渗透率将逐步上升,但不会对整体就业市场产生实质性冲击。”
他指出,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推进,一部分人员将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移动,并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政府也将出台相关政策来应对社会面的影响,确保过渡期的无缝连接。
“我们希望能够与政府、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张宁表示,“我们相信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将为人类带来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
用户与市场认知:透明化、体验化是关键
在谈到如何提升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时,张宁表示:“我们需要通过透明化和体验化的方式来影响用户。”
他指出,自动驾驶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普通用户难以直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价值。因此,小马智行将通过开放试乘体验、举办科普活动等方式来让用户亲身体验自动驾驶技术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形式来普及自动驾驶知识。”张宁说道,“我们希望用户能够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加信任和使用这一技术。”
总结:
对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业务推广,现在出现了明显的两派,一派支持、一派反对,反对方更多集中在现有网约车从业者这一群体。那么针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推广,这既关系到新型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项新技术的推出,广大相关利益方的诉求需要有更实际的关怀、理解与政策扶植。
推动无人驾驶出租车,减少碳排放,促进绿色出行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如共享出行、按需服务等,提高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使用成本,惠及更多消费者,这是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巨大优势。
同时,将无人驾驶出租车优先应用于公共交通、特殊人群出行等社会服务领域,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和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多样化出行需求,或许是这一过渡期的另一种思路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