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铆“竹”干劲抢占新赛道
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赤水市积极推进“以竹代塑”产业——
铆“竹”干劲抢占新赛道
盛夏时节,走进遵义赤水市,清风伴着楠竹特有的芳香扑面而来。莽莽竹海中,近300家竹类加工企业铆足干劲生产,涉及12个领域超100种竹制品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赤水,竹产品正逐渐取代塑料和木制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当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赤水市竹林资源丰富,面积达132.8万亩,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82.51%,居贵州首位。赤水人爱竹、种竹、护竹、用竹,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场景,到处都有“竹迹”。
7月30日,位于赤水市竹业工业园内的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楠竹经工人切割、分片、碳化、烘干及拼板等工序,最终形成一块块完整的竹板材,它们将被制成竹地板、竹家具及竹马桶盖、竹电子秤等用品。
“我们生产的马桶盖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去年的出口额占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姚连书介绍,作为国家林业龙头企业,随着“以竹代塑”的兴起,公司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多元。
在竹产品展厅内,公司营销部经理张万甜拿着为一家酒企量身定制的酒品包装盒向记者展示:“用竹子生产的包装盒具有循环再生可降解等特点,相较于塑料包装盒更加环保。”
张万甜说,目前已有5家赤水周边地区的酒企向公司递来“橄榄枝”,“以竹代塑”在白酒包材加工的探索初具效益。
除了制作各类包装盒,用楠竹制成的竹材货运托盘是该公司当下最热销的产品。
利用竹纤维坚韧的特性以及特殊的制作工艺,将传统货运托盘使用的塑料和松木彻底替换成竹材,相较于木制托盘,用竹子做托盘,生产周期缩短了一半,硬度和使用寿命却提升了一倍,该产品因此获得了安徽、威宁等地光伏板生产企业的青睐,今年这款单品的订单已达到1亿元。
今年上半年,该企业共生产竹板材1万立方米,产值超4000万元。
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上中下游产业链。赤水市依托丰富的竹资源,抢抓政策机遇,积极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不断延伸产业链,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据了解,竹子生长周期短,3至5年便可成材,一次造林成功,年年可择伐,保护得当,还可实现永续利用。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为减少塑料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
去年9月,丰富的竹资源吸引了贵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赤水市竹业工业园建厂,仅9个月便完成了1期项目建设,很快这家致力于研发竹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将填补当地竹制快消品领域生产空白。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竹炭、竹叉勺、竹水果签等一次性快消品生产线已陆续运行投产。
“楠竹进入工厂,不仅可以生产日用品和工艺品,竹屑等生产废料还可制成烧烤用的竹炭,生产废气通过油烟回收,转变成后续生产环节所需的烘干热能,不仅推动了以竹代塑,还实现了节能减排。”兴常美公司总经理助理吴秋慧介绍,自今年5月试生产以来,已生产竹炭800吨、竹丝条1000吨,实现产值约900万元。
无独有偶,同为今年投产的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竹纸浆板为原料的模塑企业,一张普通的竹纸浆板,在这里可变成月饼包装盒、鞋托、一次性餐具等竹制产品。
“竹浆制品只需要45天至90天就可以完全降解,品质好又环保。”该公司销售总监江祖泉介绍,公司上半年累计生产竹浆模型兔型月饼盒10万个、竹浆鞋托50万双,竹浆鞋托出口欧美等地。
据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董强介绍,赤水市正抢抓《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机遇,以“12355”工作思路,做足竹文章、做强竹经济。
对于赤水市来说,发展竹产业,优势与劣势都很明显。其中,优势在于原料和地理区位。
包括赤水在内的川南渝西黔北,竹浆产量超过100万吨,是我国竹浆原料主产地。而赤水连接着黔北和川渝,属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范围,周边有成都、重庆、贵阳三大国际机场和泸州、遵义、茅台的支线机场,同时,赤水通江港口的客货轮可抵达重庆至上海沿线码头。
而下游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相应人才,是赤水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
根据赤水市政府2022年底发布的《关于印发赤水市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当地希望“全力促成上海泰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搬迁至赤水,积极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
另外,赤水市利用已建的“一院一馆一中心”,为发展竹产业、生态食品、竹产品等打造科研、展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我们希望把竹产业高质化利用,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引进相关的企业和人才。”赤水市副市长袁贵平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赤水市竹产业总产值达83.1亿元,竹业综合收入占赤水市GDP总量的64.5%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生态经济占比超过75%,小竹子已撬动大产业,而“以竹代塑”,将为赤水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创造全新机遇。